在长达4年多的时间里,276名中国核电工程师先后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从事“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调试工作。他们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同心逐梦,共同书写了中巴携手发展的美好篇章——
“一带一路”上的“卡拉奇传奇”
卡拉奇核电站
通讯员朱胜伟李舟英陈强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就包括核电技术。”提起党的二十大,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华东分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华东分公司)副总经理王伟华这几天依然难掩激动之情。作为“华龙一号”海外首个示范工程调试项目部负责人,王伟华及其团队从巴基斯坦返回浙江海盐不久,“这是对我们核电人的充分肯定。”
“华龙一号”海外首个示范工程由巴基斯坦卡拉奇核电2号、3号机组(以下简称K2、K3项目)组成,是中巴两国紧密合作的标志性项目。从2018年6月至2022年10月,中核工程华东分公司共派出276名工程师前往卡拉奇,在巴基斯坦阿拉伯海岸老鹰湾畔共铸“国之重器”。经过4年多的奋战,调试团队圆满完成使命,两台机组如期实现并网发电,并投入商业运行。
巴基斯坦是“华龙一号”出口海外的第一站,也是历史上中国核电项目出口海外的第一站。从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合作建设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到现在的“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见证了“一带一路”中巴友谊情深。目前,我国已与巴基斯坦、阿根廷等“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核电项目合作关系。
调试人与6秒的“较劲”
时间线拉回到一年多以前。
2021年2月下旬,夜已深,在K2项目常规岛厂房内,灯火依然通明。项目调试员刘超和同事们身着工装、戴着安全头盔,在一台设备上爬上爬下,他们正在调试安装阀门。
“13秒”“13秒”……每一个人都紧盯着旁排阀的实验数据。按照设计标准,这一用于散热的阀门开关,用时必须在10秒以下。一旦超时,影响阀门反应,核反应堆热量便不能及时散发,容易发生事故。
核电站的建造对设备精密度要求极高,调试工作在整个核电项目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工程设计、工程质量验证的最关键环节。“形象地说,调试工作好比‘扫雷’,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所有问题都被发现并解决,不给核电机组的生产运行留下任何隐患。”刘超解释道。
调试员眉头紧锁,但目光炯炯有神,时针指向凌晨4点,卡拉奇的夜色深邃宁静,他们仍不知疲倦地快速奔向会议室。墙上贴着密密麻麻的图纸,标注着各项试验完成的进度,“旁排阀的开关速度很重要,时间快一秒,安全性就高一分。”
和国内相比,受制于巴基斯坦的电网要求,满功率的重大试验一般只能在凌晨进行。日子一天天过去,卡拉奇变得越来越热,工程师们的辛勤汗水终于浇灌出丰硕的果实——旁排阀开关一次,仅用时7秒,优于设计标准!
无数次通宵达旦,无数次汗流浃背,在攻克旁排阀技术难关的同时,他们还攻克了20多个类似的技术难关,大大提升了国产设备的性能。“从13秒到7秒,2个多月时间内,我们与6秒‘较劲’。”刘超说,现在回想起来,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K2项目是‘华龙一号’海外首个核电机组,我们也是首次出征海外承担这样的项目,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每一次调试都是一次摸索创新。”王伟华说,尽管时间紧、任务重、现场工作条件有限,但他们还是以优于设计标准的精湛技术,确保“实现最高标准、最优质量、最佳性价比”。
在卡拉奇的4年多时间,中国的核电工程师留下了2000多份规程文件,为巴基斯坦编制了3000余项标准。中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深深打动了巴方同行,他们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法汉家的心愿实现了
对于28岁的卡拉奇小伙穆罕默德·法汉来说,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去年夏天他们一家终于用上了洗衣机和冰箱。
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属亚热带沙漠气候,一年大部分时间高温少雨,炎热难耐。因此,用上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大家电”是很多卡拉奇人的心愿,但电力短缺问题却一直困扰着他们。
2020年,家住卡拉奇郊区的法汉受雇于卡拉奇项目,作为一名调试安全员,主要协助中方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当时,西安中核核仪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崔鸣雷来卡拉奇不久,看小伙办事效率高,便委托他帮忙购买一台洗衣机和一台冰箱。
采购当天,法汉的心情比崔鸣雷还激动,回到家后,他还特意与父母聊起了洗衣机和冰箱。父母听了,鼓励他好好干,核电机组早一天并网发电,他们家就能早一天用上“大家电”。
去年5月,K2项目完成100小时连续稳定运行验收,各项性能指标达标,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的首台机组顺利建成。当地电力供应由此得到很大改善,这激发了卡拉奇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3个月后,随着阶段性任务的完成,崔鸣雷接到新的工作指令,需要提前回国。临走时,崔鸣雷特意将法汉叫到宿舍,把洗衣机和冰箱作为礼物送给了他。“电力稳定了,家里正准备买电器呢,太巧了!”法汉感慨道,大家共同参与的项目实现了并网发电,加之这份特殊礼物,加速了心愿的实现。
“我们在卡拉奇,每一天都在见证美好。”相比中方人员留给法汉的一套家电,王伟华认为,巴方送给他的礼物要珍贵得多,“特别荣誉,只此一个!”
王伟华口中的特别荣誉其实是一个木制纪念牌,上面刻着卡拉奇项目的名称和他的名字,虽然朴实无华,却被王伟华视为宝贝,从巴基斯坦一路带回国,并放在了办公桌上。如今,这也成了全公司的“宝贝疙瘩”,它见证了核电项目取得重要进展的“高光时刻”。
过去4年多时间,整个调试项目团队承受了巨大压力。K3项目从2021年4月10日开始调试,原本设定的调试周期是13个月,即便之后因疫情全场静默43天,他们还是提前近一个月完成任务。
K2、K3项目投入商业运行后,每年能够提供清洁电力近200亿千瓦时,可以解决卡拉奇及周边地区用电紧张,填补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对优化巴基斯坦能源结构、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项目建设还带动了巴基斯坦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当地民生和经济发展。
侯赛因的职场升迁记
“师父,我最近要跑银行,又有事情要向您请教……”日前,中核工程华东分公司调试项目部的王文祥又接到了巴基斯坦“徒弟”阿塔尔·侯赛因的“微信求助”。侯赛因曾受雇于卡拉奇项目,并担任翻译和行政后勤主管,工作任务结束后,如今又被其他中方公司看中,干起了出纳。
王文祥一边回复,一边笑着跟记者说:“你能想象吗?他原来对中文一窍不通,一开始到项目上只是一名勤杂工。”
侯赛因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以前只靠父亲一个人赚钱养家,家庭生活较为困难,“2017年,我因为四处找工作,第一次来到核电项目现场,立刻就被震撼到了,感觉自己走进了一个新的世界。”
最初,侯赛因主要做一些杂活,但随着与中方人员的频繁接触,他暗下决心,主动到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报名学习中文。白天工作,晚上学习,还拜王文祥等人为师……不到3个月,侯赛因就拿到了汉语水平考试的合格证书。
熟练掌握中文后,项目方聘请他担任翻译,待遇大幅提升。工作中,他认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学到了很多新知识,赢得了大家的认可。“能够参与这样重要的项目,我感到非常荣幸!”侯赛因用流利的汉语激动地表示,这个项目不仅缓解了巴基斯坦的能源紧张问题,而且也为大家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
“这里是我梦想开始的地方!最初,我只是工地上的一名勤杂工,但在王文祥等中国师父的帮助下,现在的工作岗位越来越棒。我一定会继续努力,相信会越来越好!”侯赛因说。
K2、K3项目的全面建成投产,标志着中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第一站“华龙一号”海外示范工程全面建成。“这是中巴两国核科技工作者携手取得的重大成就,是我们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坚实行动。”王伟华说,每一个奋斗在卡拉奇的逐梦人,都在生动诠释“一带一路”催生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