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科技
T- T+
中欧科学家论坛暨第三届临床医学与智能器械国际会议(CMID2024)于2024年10月20至21日在德国法兰克福成功举办
分享到:

(本報法蘭克福訊)2024年10月20至21日,首届中欧科学家论坛在德国法兰克福的SAALBAU Titus Forum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行。论坛吸引了超过200名来自人工智能、中德机器人、生物医学、营造设计、低碳新能源等领域的科学家和科技人才的现场参与,超过5万名观众通过线上直播平台观看了盛况。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蒋林华教授首先致欢迎辞,他强调论坛旨在构建中欧科技合作的长期平台,为全球科技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中国驻法兰克福总领事馆伍鹏飞副总领事、德国兰斯巴赫-鲍姆巴赫市市长Michael Merz亲自出席并致辞。2004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Aaron Ciechanover教授和法国国家科学院前院长Etienne-Emile Beaulieu教授通过视频送上祝贺。Ciechanover教授指出,论坛为中欧两地的科学家搭建了合作与交流的桥梁,也为全球科技创新贡献了智慧。

图:中欧科学家论坛大合影

第三届临床医学与智能器械国际会議(CMID2024)作为中欧科学家论坛(CESF)临床诊疗与转化医学分论坛,聚焦于临床诊疗的最新进展、转化医学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个性化医疗的未来发展。本届会议由中法健康医学学会和中欧教育创新合作协会联合主办,国际应用科学与技术协会(IAAST)、莱维特(中国)生命科学与数字交叉研究院、诺奖获得者中国医学峰会、美国植物药学会等共同协办。

来自全球的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就生物医学、精准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合成生物学与肠道菌群、AI人工智能与免疫疾病、CAR-T免疫细胞治疗和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利用等多个热门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图:演讲嘉宾及代表合影

本届会议由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终身教授、玻利维亚国家科学院院士叶世欣教授和中法健康医学学会主席李昌庭博士共同主持开幕式,欢迎国内外学者前来分享研究成果,感谢为会议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所有专家学者和支持单位。

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及法国居里所主任Ludger Johannes教授发表了题为“生物医学发现的糖之路”的报告,分享了糖生物学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图:LudgerJohannes教授

俄罗斯医科大学Sergey V.Suchkov教授发表了以“个性化精准医疗(PPM)”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探讨了如何通过精准医疗实现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

图:SergeyV.Suchkov教授

英国雷丁大学Nandini Vasudevan教授发表了以“神经类固醇及其对大脑的影响”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深入分析了神经类固醇在大脑功能中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临床应用。Nandini教授团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揭示了雌激素在神经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尤其在缺氧环境下。该研究表明,雌激素不仅对女性重要,对男性神经系统也具有保护作用,拓展了雌激素在两性中的研究视野。此外,研究探索了雌激素通过非基因组途径发挥作用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男性中神经雌激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了解,为未来深入研究提供了方向。这些发现有助于开发新的神经保护策略,特别是在缺氧相关的神经疾病防治方面,推动个性化精准医疗和性别差异治疗的发展。

图:NandiniVasudevan教授

法国达能集团荷兰研发部负责人曾哲博士发表了以“重新平衡婴儿肠道菌群失衡的营养策略”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为婴儿肠道健康提供了新的营养干预思路。

图:曾哲博士

粤港澳大湾区精准医学研究院(广州)高级研究员韩涟漪教授发表了以“使用高级紫外线算法进行临床验证的儿童胶原肉瘤病识别”为主题的精彩报告,展示了人工智能AI算法在提高疾病诊断准确性中的应用。

图:韩涟漪教授

圆桌讨论环节由李昌庭博士主持,汇聚了多位专家,包括Ludger Johannes、Uwe G.Splittdorf、曾哲、韩涟漪、夏晶晶和Nandini Vasudevan。与会专家围绕“转化医学的现状及未来展望”展开了深入讨论。讨论内容涵盖了新药研发的挑战与趋势、中欧临床药物联合开发合作的前景、基础科学研究与临床转化之间的区别,以及人工智能(AI)与传统制药的结合等多个议题。专家们就转化医学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并对其前景表达了乐观的展望。

图:转化医学现状及未来展望圆桌论坛

吉林大学吴微教授发表了以“下一代CAR-T细胞的机制研究与工程化”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为CAR-T细胞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图:吴微教授演讲片段

湖州师范学院特聘教授王泽峰教授与湖州师范学院-里尔大学的联培博士彭毅飞发表了以“中西医结合防治大肠癌研究”为主题的精彩报告,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防治大肠癌中的潜力。王教授团队推出的新型舌诊仪(样机已完成)通过摄像机器人智能采集口腔内的舌象,解决了舌头伸不直和张口难的问题。图像传输至大肠癌舌象分析系统后,人工智能对舌象数据进行处理,利用算法模型识别大肠癌风险,并生成评估报告。新型舌诊仪的研究意义在于为大肠癌早期筛查提供了一种非侵入性、便捷和智能化的工具。这一技术有望提高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效率和精度,减少对患者的依赖性,推动智能医疗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与发展。

图:王泽峰教授-彭毅飞博士演讲片段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宋自卫教授,发表了以“浅谈青香素在慢性消耗性疾病和肿瘤低烧中的应用”为主题的精彩报告,为青香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图:宋自卫教授

通过这些精彩的报告和深入的讨论,与会者对临床诊疗和转化医学的最新进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未来的医学研究和国际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会议期间,来自丹麦诺和诺德集团CMC负责人刘婧盈博士、法国索邦大学的孔焕君博士和巴黎萨克雷大学的丁颖博士等多名国内外学者在现场进行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学术墙报分享,促进了与会者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图:现场学术海报展示(部分)

未来,临床医学与智能器械国际会议将继续为来自全球医疗健康、生命科技、临床医学、智能器械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业界代表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共同探讨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以推动生、医、工、信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生命科技与临床医学、智能器械的融合发展,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国际化。特别感谢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吴炯、复旦大学教授戴慧芳、中德科教园副总裁与商务总经理刘俐、细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叶华衍、湖州师范学院、金华理工大学(筹)和中欧科学家论坛组委会组成员:蒋林华,周盛宗,王泽峰,叶世欣,沈枫,侯锋,孔洞一,蔺松,侯君,支玛莉,肖灵艳,李强,朱朝阳,庞成鑫,仇迎龙,何京洋,王延东,方朝霞,赵霞,金胜利,孙学光,窦豆,Jean Lehmann,Ryad Chellali,Hamid Reza Karimi,Aron TANOS等人的辛勤工作。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广告位1
广告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