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海外思想
T- T+
伪装成自由的不自由,北欧国家大型宣传广告
分享到:

作者从芬兰到美国,通过亲身感受及见闻,展现在美国的困扰,及北欧的解决之道。

伪装成自由的不自由,北欧国家大型宣传广告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北欧向左,美国向右?》及其作者阿努·帕塔宁

作者阿努·帕塔宁是芬兰人,丈夫是美国人,考虑到两人要一起生活,作者离开了芬兰,选择和丈夫一起生活在美国。也许是一种幻想,作者怀揣着美国梦,但幻想终究是易碎的,她感觉到美国生活中的大量的困扰,这些困扰复杂、多变,让她难以适应,而这种困扰却不单单来自她的“水土不服”,她的周边人也表达了同样的感受。

美国当然是现今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他们的创新、活力、激情是绝大多数国家无法比拟的。虽然北欧国家在各种幸福排名上都名列前茅(甚至远超美国),但北欧人却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北欧国家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而美国人则认为北欧国家大政府机制下的各种高福利,会“养闲人懒汉”,让他们依赖政府和公共资源,并造成进一步的浪费和不公。

因为这样的幻想(观念)和美国本土生活的实际困扰,作者写出了这么一本书,给出一个她眼中真实的美国。

芬兰地图,一个寒冷、常年黑夜的国家

作者眼中的美国问题

读过此书的读者,我相信和我的感受一样:这哪里是美国,分明是另一个中国!

综合素质教育哪里去了?遍地是美国人在“鸡娃”。

社会的福利哪里去了?生孩子、生病、养老哪一个都会把一个家庭直接压垮。完善的法律制度哪里去了?竟然休假都休不满,有些企业连产假都没有。

  • 社会流动性哪里去了?美国俨然一个等级制社会,阶级早已固化。

  • “四座大山”好像同样压在了美国人身上。这里举一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医疗保险,美国的私人医疗保险极为高昂,一般家庭难以承受,所以美国人需要进入大企业,因为大企业往往不仅为员工,也为员工全家购买医疗保险,可以大大缓解员工压力,但也势必造成员工对企业的强依赖和企业自身过重的负担。员工要高强度工作,不能轻易更换工作,不能休满假期,才能保住现有的医疗保险及生活质量。

    生活的其他刚需也有类似情况,比如生孩子,不仅产假少,育儿成本也极高;比如教育上非常依赖家庭,家庭财富对教育影响很大,教育资源非常不平等,也进一步带来阶级固化;因为医院的垄断地位,导致昂贵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病人对医生缺乏信任(认为有过度医疗之嫌);养老上,很多美国人负担不起,而需子女承接重担。

    而自由观念的深入影响,让美国人觉得依赖他人(包括政府)是可耻的,如果生活过得不好,完全是自己的原因。美国人的乐观精神,也是因为生活太难,一点点的消极情绪就会压垮他们,所以他们只有乐观,只能乐观。

    美国街头的穷苦人

    对比下,北欧国家真幸福

    相比美国,北欧国家这种“大政府”机制,少了很多这样的问题。政府提供了大量的福利,教育、医疗、养老上几乎只花很少的钱。举例来说:

  • 教育上追求机会均等,公立学校多,孩子作业少(追求高效而非“做题”),且北欧国家的教育排名名列世界前列。

  • 医疗上全民医疗保障,药品集中管理防止乱定价,医生和药品脱钩,提供更合理的服务。

  • 养老上,财政税收覆盖绝大多数大项支出。

  • 企业创新也没有因为高福利而落后,反而取得了很多成就。北欧企业的理念是追求工作和家庭的平衡,认为这样会提升工作效率。比如各类假期(我们从各类媒体中可以看到很多北欧丈夫会主力抚养婴儿,因为父亲也有很长的假期),当休假时有财政负责提供工资,既减轻了企业负担,也让休假落地阻力更小。

    芬兰中部新星医院及其先进的医疗设施

    自由观念的核心差异

    齐泽克说:在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社会中,不自由恰恰伪装成自由,承诺让你成为自己的主人,让你自我管理。甚至你的不自由都被掩盖为一种自由,例如你无法获得美国的全民医疗保障这一事实,被呈现为自己可以选择其他医疗保障。

    我想齐泽克的话是本节最好的注解,美国政府撇清自己的责任,把选择权交给人民,好像是更自由,但实际上,人们的选择也极为有限,无非是贵点还更贵点,并没有真正因为选择改变自己的处境。

    齐泽克

    而贯穿全书的“爱的北欧理念”,认为真正的自由是不依赖他人,使得人际关系与金钱利益完全解绑,实现完全的由爱驱动。所以政府为人们提供了坚实的生存基础,帮助个人有更好的发展和自由。美国的理念是不要依赖政府,而是全靠个人,但显然不可能全靠个人,进而变成了相互依赖,相互钳制。而北欧的理念是依赖政府,而个人之间不要相互依赖,才能有真正自由的选择。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人有中年危机,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自己也不再年轻健康,生活上充满各种琐碎和重担,导致身心俱疲和焦虑,北欧相当于这些问题都由政府兜底,让人从枷锁中挣脱出来。

    生存基础因为出身不同而不同,北欧是把生存基础拉齐,追求平等上的自由,美国则把出身不同埋藏在了自由中,是彻底的放任。

    个人成就本来就无法全靠自己,也依赖教育、公共设施等的支持(没有教育,哪来的高效员工,没有公路,生产的货物都无法运输),所以北欧的企业认为自己理应拿出一部分利润回馈给社会,于此政府才能有充足的财政税收支持基础软硬设施的建设,形成正向循环。

    本书的优点及缺点

    我想此书的优点之一,是作者通过观察身边出发,相比远方的哭声,身边人的感受有时候更真实也更接地气。作为一个北欧人在美国生活较长时间后的亲身体验,也更有说服力,更容易破除幻想。

    通过对比,北欧俨然一个理想国度(书中的那些北欧问题,感觉瑕不掩瑜),似乎在这里生活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但问题是,如此巨大的福利显然需要巨大的税收支持,北欧是如何支持起如此庞大的财政体系,而大政府常常带来的是垄断和腐败,北欧又是如何避免或解决这类问题。这些问题都没有提及,使得此书成了北欧国家的大型广告宣传,流于表象。

    北欧的种种好处我们已经知道,但对于无法移民的绝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如何复制到自己的国家,这显然是一个广告所无法告诉我们的。

    《在暴雪时分》拍摄于芬兰,可以感受下芬兰的环境特点

    分享到:
    网友评论

    10 条评论

    所有评论
    显示更多评论
    广告位1
    广告位2